乌东村一角 雷山县委宣传部供图
雷山县丹江镇乌东村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公山腹地,曾被评为“国家级生态村”。近年来,在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的对口帮扶下,乌东村走出了一条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。据统计,2024年,乌东村接待游客突破5万人次,同比增长56%,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超2000万元,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06万元。这一串亮眼数字的背后,是东西部协作机制下资源互补、人才共育、制度创新的生动实践,更是粤黔两地携手推动乡村振兴的缩影。
2021年,顺德与雷山结对协作,秉持“雷山所需,顺德所能”原则,推动多层次、多领域合作。乌东村依托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92.8%的森林覆盖率,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,130户499名村民共享发展红利。
人才是振兴的关键。在顺德区的协作支持下,乌东村创新人才机制,打破乡村“引才难、留才难”的困局,构建“新村民智囊团+本土人才孵化”双轨机制,让外来智慧与本土力量同频共振。12名来自文旅、艺术、商业等领域的“新村民”入驻,帮助乌东村解决发展难题50余个。民宿经营者袁銮被推选为名誉村长并被聘为村文旅公司职业经理人,带领团队改造18栋闲置农房为精品民宿集群,带动30名村民就业。
展开剩余70%与此同时,乌东村非常注重本土人才的培养。乌东村文旅公司成为人才孵化平台,推行“合伙人”和“轮值董事”制度。返乡大学生杨胜仁曾是脱贫户,如今参与设计村内建设项目,成长为建筑设计师;村民杨晓春组织妇女发展农家乐,后被选拔为轮值董事。目前,有14名返乡大学生、2名技术人才加入村文旅公司,为乡村发展注入了活力。
乌东村村民在晒辣椒 吴 健 摄
为释放生态红利,乌东村推进“三块地”改革,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径。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,乌东村动员村民按照村庄旅游布局的统一规划开展种养殖项目,以奖代补鼓励提质增效,把茶田改造为观光茶场。与此同时,通过宅基地统一流转,引入专业团队打造“及屋”“农舍”等18家精品民宿,带动就业30人,户均增收超2万元。村民以宅基地入股享分红,部分进城村民的老屋由村级物业统一管理,实现资源盘活。村民杨老伯感叹:“原来荒废的老屋,现在成了‘金窝窝’!”
近年来,乌东村还积极打造沉浸式文旅项目。该村争取财政衔接、东西部协作等共计940万元资金支持,在集体用地上建设云端餐厅、诸野书店等体验业态,游客可体验米浆研磨等,感受苗族文化。“我们把博物馆建在村口,让文化成为吸引游客的‘磁石’。”乌东村支书杨磊说。
发展成果如何惠及全民?乌东村围绕“产业兴村”发展思路,探索“5311”利益分配机制:集体经济收益的50%作为公积公益金用于集体经济扩大再生产;30%用于村民分红,对脱贫不稳定户、突发困难户适当上浮标准;10%作为民生保障金,用于帮助特困群众代缴社保医保、资助困难学生、奖励优秀学子;另10%用于奖励集体经济参与者,形成“能者上、优者奖”的激励机制。这一模式确保发展成果全民共享,筑牢共富根基。
乌东村的蜕变,是粤黔协作的生动缩影。顺德区提供资金、技术,雷山县输出生态与文化优势,双方互补共赢。从传统苗寨到“中国乡村旅游1号公路”上的闪亮星星,乌东村的蜕变不断印证着东西部协作的深远意义。随着“顺雷协作”持续深化,乌东村将继续探索生态文旅融合新路径,为乡村振兴提供可复制的“雷山经验”。
2025年8月7日《中国文化报》
第8版刊发特别报道
《粤黔协作,让荒废的老屋成了“金窝窝”》
↓ ↓ ↓ ↓ ↓ ↓ ↓ ↓ ↓
发布于:北京市贵丰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