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立秋之后,夏秋交替的大幕已然拉开。从我国北方地区开始,凉风悄然而至,夜间的闷热感也在逐渐消退。在中医理论中,强调“天人相应”的健康理念,气候的变化需要我们及时调整养生策略——
初秋养生小技巧
增睡眠补气阴
漫漫长夏,酷暑让不少人饱受折磨,尤其是睡眠质量受到很大影响。再加上高温天气下人体出汗多、活动少,易出现气阴两虚,导致体力不支。
立秋后我们可以适当早睡早起,增加夜间睡眠时间,以补偿夏日睡眠的不足。若起床后仍感觉困倦,可补充一些补“气阴”的食物,如太子参、西洋参等。
需注意的是,若存在咳嗽有痰、口水多或水肿等症状,应避免服用西洋参。
撤凉席护关节
展开剩余65%夏季过度吹空调、食冷贪凉,易导致毛细血管长期处于收缩状态,使人体血脉不通,进而引发关节酸痛;关节受冷还容易导致秋季颈椎、关节疼痛复
发。
秋天一定要及时做好保暖,空调、凉席等避暑措施可适时撤除,晚上睡觉要及时关窗。若出现关节疼痛,可适当按摩或进行局部热敷。
食清淡养脾气
经历长夏,人们的脾脏易处于“疲惫”状态,“脾”气不足会导致消化、吸收功能相对减弱。秋凉来临后,人们容易胃口大开,但消化能力未及时恢复,可能引发肠胃不适。
初秋养生应着重呵护脾胃。冷饮瓜果尽量少吃,多喝热粥,粥中可加入大枣、山药等健脾食材。
对于长期对着电脑的上班族,若这段时间出现眼睛干涩、干咳舌燥等症状,中医称之为“阴虚”,这类人群可用梨皮煮水饮用,以缓解燥症。
按穴位消火气
入秋以后,早晚温差大,天干气燥,人们容易上火。
可通过按摩以下穴位缓解:
1.太冲穴
太冲穴位于大足趾与第二个足趾之间的缝隙向上1.5的凹陷处,属于足厥阴肝经。若按压时感觉明显疼痛,说明肝火较旺盛。
按摩方法:先用热水泡脚约10分钟,再用大拇指从下向上推揉穴位3分钟即可。
2.内庭穴
内庭穴在第二足趾与第三足趾之间的缝隙交叉处,是足阳明胃经的荥穴。荥穴是热证“克星”,若有口臭、便秘、咽喉肿痛、牙痛、腹胀、吐酸水等不适,可多按此穴。
按摩方法:每天早晚用大拇指点揉100次。
3.合谷穴
合谷穴属手阳明大肠经,位于手背虎口处。中医认 为“肺与大肠相表里”, 若出现牙疼、耳鸣、眼睛红肿、鼻出血、头痛、咽穴喉肿痛、便秘、发热、口干,或脸上反复长痘等症状,可按合谷穴消火。
按摩方法:由于该穴位按摩方便,无需固定次数,有空时按揉即可。
发布于:广东省贵丰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